BioTop點子工作室

在有趣的生物(Bio)教學領域中
形成任務導向夥伴關係(Task-Oriented Partnership)的專業成長社群
一起吃喝玩樂也一起學習成長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從前從前,魯夫、索隆,和陸續加入的香吉士、騙人布、娜美、喬巴、羅賓、佛朗基、布魯克...
搭上黃金梅莉號、千陽號,航向每個冒險任務,一起打拼一起分贓一起把錢花光光....
咦?怎麼扯到這邊來了?........喂!老大!拿錯劇本了啦啦啦~~~

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

還相信平均數、還在用小畫家?--參加阿簡老師的「分析與呈現」研習心得

         6月10日我在六家高中辦了一場探究研習,是彰師大科教所承辦教育部科學教師探究教學的計劃。我因為擔任探究研習的主持人、兼招待、兼錄影、兼場佈、兼機動工作人員(這時候就很想念我的助理跟工讀生們!嗚嗚~~),忙東忙西沒有辦法專心上課,但斷斷續續從阿簡老師分享的這堂「專題研究的分析與呈現」中,還是有不少收穫!趁還記得,簡單筆記備忘一下、順便加上我的小小心得。



1.阿簡老師一開始就提到:「欲學即用」來參加研習,收穫會較好,因為聽完回去馬上要做。但這場研習,因為已經過了今年度指導科展的時間,所以比較屬於「學後待用」。
學後待用,也許回家就忘了!但是當要用時候、至少會記起來有啥可以用?要去哪邊找資源?此外,「學後待用」的課程,可以比較有系統性、整體性的介紹,而非是針對局部來對症下藥。


2.學科學的人,統計還是基本該有的常識。所以他帶來九本推薦的相關書籍讓大家傳閱(我忘了拍起來,感謝 Yukie老師提供照片),有下列這些:「你不能不懂的統計常識、別讓統計數字騙了你、統計讓數字說話、別讓統計圖表唬弄你、Excel圖表之道、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、給論文寫作者的統計指南、如何呈現你的研究發現-表格製作實踐指南、如何呈現你的研究發現-插圖製作實踐指南」,其中有幾本我看過,現在又看到覺得很親切呀~



3.他提到:實驗前就要先想好「樣本數要多少?要用什麼統計方式?實驗持續時間要多長?什麼圖來呈現結果?幾個X? 幾個Y ?」
凡事豫則立、不豫則廢,這跟我最近一直在講的「UbD逆向課程設計」精神一致:先知道最後要到的精確目標,再來規劃學習路徑。


4.關於如何評估資料,他提到最為大眾所熟悉及採用的是「平均數」,但平均數有太多統計上的迷思("全台灣平均每個人有一顆睪丸"的笑話就出現了),所以他建議試著去看中位數。
接著介紹以 gnumeric portable 試算表軟體來做中值濾波、及處理移動平均的中值。講完馬上讓大家操作練習(大家都已經事先下載 https://portableapps.com/apps/office/gnumeric_portable)。

我雖然因為工作在身無法跟著實作,但看著大家迅速地操作,深深覺得這群來研習的老師們每個都是厲害的角色,也覺得 gnumeric這個開放軟體比起excel不但毫不遜色,還更智慧些!例如原始數據變動,後面的統計結果及作出的圖表立刻自動跟著變,真是太貼心了!!


5.老師們都知道:段考後比較各班平均其實有統計的迷思,那加上標準差就一目瞭然了嗎?也不見得!
阿簡老師接著介紹如何看資料分散的程度,從三個面向來看:標準差、全距、四分位距,然後帶到九年級學生在數學課都會學到的「盒狀圖」(數學果真是科學之母),於是我們會對於各種資訊有比較全面的觀點。
如果欠缺統計的基本概念的結果會怎樣?阿簡講了一個真實新聞報導為例:「立委質疑學測太難,近五成學生成績低於均標」!(好冷~~~)


6.大家一步一步跟著阿簡的示範、以Gnumeric練習做成績的敘述統計、盒狀圖、直方圖,並體會不同方式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意義、及表達方式。
當老師們說:「我們班成績比你們班差」,其實並非一個精準的敘述,因為「差」是主觀的形容詞,「數字」才是客觀的描述。


7.於是大家開始思考如何看數據間的顯著差異。我想起唸研究所時也學了一堆教育統計,然後也會用很貴很貴、不太可能私人會去買的SPSS,只是後來我走質性研究就把它拋諸腦後了!這次聽阿簡幫大家複習「配對 t 檢定」、「獨立樣本 t 檢定」、ANOVA...,瞬間回到學生時代!
看著大家的臉龐也都瞬間變年輕、緊繃(我是指眉頭),就知道阿簡的魔力驚人,比SKII還有效... 



8. 最後來到如何用圖來呈現結果,當阿簡問大家都怎麼畫圖時,我承認我腦中浮現出來的第一個是「小畫家」,然後就直接被KO了!QQ...
阿簡很推薦「向量繪圖軟體」,因為這樣的圖放到word檔、或簡報檔,放大時不會糊掉。例如 inkscape 就很不賴!
另外有個小訣竅:做好的圖不要存成jpg檔,要存成 png、gif 或 svg 都好。
inkscape教學請看這篇:實驗繪圖利器 Inscape教學影片

9.至於要用什麼圖來呈現數據?阿簡認為長條圖、直方圖、散布圖、折線圖、組合圖、示意圖、框圖...都比圓餅圖好,因為圓餅圖其實不容易看出精確的比例。
我想到課本中曾出現過的人口比例圓餅圖、空氣組成成分的圓餅圖等,如果不對照旁邊的文字、數字說明,的確看不出比例(誰會吃飽太閒拿量角器去算呢?),充其量只是要凸顯出「差異」:例如一看圖就知道空氣裡面氮氣最多!
當大家跟著阿簡老師的示範、實作處理數據、做成各種圖時,我再次發現 gnumeric的好用。

阿簡請大家把想到的圖例畫在便條紙上、貼到黑板上各分區。這邊要先感謝黃錫鈺老師提供協助所有設備,讓大家有很棒的場地。


大家貼完之後,阿簡老師再微調一下歸屬區,然後對大家說明哪種圖適合呈現什麼資料。


大家聚精會神圍到黑板前聽阿簡的說明,專注好奇的表情實在是...(我的學生若都像你們這麼認真的話,我就要感動到痛哭流涕了~)


  10.最後要提的是圖片美化。我也當過科展評審,的確看過很不妥的圖,但從來沒有像阿簡這麼清楚的整理出原則,實在很佩服他下的整理功夫。
   他的原則很簡單、只有八個字:「簡單為上、不解自明」!
   的確,學生常常把圖弄得很花俏,又是立體陰影又是五顏六色,其實反而失焦甚至干擾真正重要的資訊。所以盡量黑白就好、去除多餘的線段、或橫向隔線,這就是所謂的「簡單為上」。
   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就是折線圖中有五六條線交錯,讓人眼花撩亂。阿簡建議這時候不如就拆成五六個小圖,再變成一個組合圖,這樣更一目了然。
   至於「不解自明」,是指:盡量利用圖註、標題等說明,讓圖於獨立存在時,不需要再轉去對照正文,就能傳達訊息。
   他甚至提到誤差線的處理,標準差、標準誤、信賴區間等也是可以由圖中看出來的,只是事先要弄清楚要呈現的是什麼?

   阿簡當場請老師們搜尋歷屆科展作品,選一張不太OK的圖,註明要怎麼改?然後上傳讓大家一起觀摩、參考,最後他也用簡報示範一張圖修改前後的差異,看到 before and after對照真的很有fu啊!

          其實,阿簡老師這場演講,劈頭第一張簡報就是這個:
          今天這三個小時果真就是場硬仗!老師們聚精會神地燒著腦,幾乎沒有時間休息、聊天,下課後幾乎都呈現虛脫狀、非常充實而必須回家慢慢咀嚼消化。所以我很慶幸選在上課沒多久就先集合大家拍合照,如果拖到結束才照,阿簡預期大家表情會變成這樣:
          
          最後,要感謝 Yukie 老師的單眼相機及熟練的拍照指導!也謝謝黃淑卿老師的公子幫大家拍大合照,還主動提議大家換動作,可愛地引出眾人的笑容,真是太優秀了!




後記:研習完第二天,我還看到阿簡老師陸陸續續在回應大家上傳的意見,這個售後服務實在究甘心!感謝阿簡老師!^^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